小说(陈宝香张知序)_张知序陈宝香全文阅读_陈宝香张知序免费阅读大结局
谢兰亭诧异地看向她:“姑娘的意思是?”
“大人混迹官场多年,哪能不明白圣人之意。”陈宝香佯装高深,摇头晃脑。
死在大火里的是圣人唯一的女儿,颇受他疼爱,圣人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她追封为寿安公主,眼下公主死因有疑,圣人又怎么会是单纯想让他抓出传谣的源头。
谢兰亭松开眉目,突然笑着对九泉道:“你看,你还担心她,她聪明着呢,三言两语就将我支开了去。我都拿她没辙,旁人就更别想来套话了。”
九泉也拱手笑。
陈宝香美滋滋地受了这夸奖,又道:“大人若是没有头绪,我倒是能提供些线索。”
“姑娘请讲。”
“哦?”谢兰亭问,“那你呢,你知不知道什么内情?”
陈宝香无辜摊手:“我这样娇娇弱弱的女子能知道什么内情,不过是听得两耳朵闲话,没有任何证据,做不得数。”
谢兰亭的目光停留在她的脸上,半晌也没挪动。
张知序先被看得不耐烦了:“我脸上有关键证据?”
“不是。”谢兰亭失笑,“我原先在想,凤卿那样眼高于顶的人到底为何会选中姑娘你,现在发现了,姑娘这脾气秉性跟他还真有几分相似。”
-他这是夸我还是损我?
-当然是夸,张知序脾气秉性都好着呢。
-哦。
陈宝香莫名地心情很好,抱着琴就对谢兰亭道:“来都来了,大人听我弹奏一曲?”
“好啊。”谢兰亭想着,既然能被张知序看上,那她的琴艺肯定差不了。
于是拂袍倾坐,认真聆听。
张知序想喊他快跑已经来不及了。
陈宝香塞上自己的耳朵,慷慨激昂地给他来了一曲广陵散,力道之大,声如山崩地裂,音似群魔乱舞,弹至兴处,琴弦断飞,瓦灰四落。
“好听吗?”她还有脸问人家。
谢兰亭颤颤巍巍地捂住心口,将涌到喉头的血咽了回去,张嘴一口红牙:“还行。”
“那再来一首凤求凰?”
“求不了了。”谢兰亭踉跄起身,“在下还要办案,实在着急,告辞,告辞。”
“哎——”
陈宝香看着他仓皇的背影,很是受伤地问九泉:“有这么难听吗?”
九泉犹豫了一下,转开话头:“先前姑娘说想在宣武门置办宅子,我已经托人去问过了,有一间合适的小院,地契要价七千两,房契要价九百两,加上其余杂项,一共约莫九千二百两。”
“多少?!”陈宝香震惊了。
九泉以为她问换算成钱是多少,还体贴地帮她算好:“两千两百余万铜。”
“不是。”她呼吸都不畅了,捂着心口难受地道,“你确定替我找的是一般的小院?”
“挺一般的,一共只八间房,正屋也不大。”九泉想了想,“旁边有一处更好的,三进三出,约莫三万三千两。”
天杀的有钱人,他们是怎么舍得把这够吃几辈子酒肉的钱花在一些破砖头上的?
陈宝香都快把手绢咬烂了,很想说谁爱买谁买,她宁愿带着这些银子进棺材。
张知序好笑地提醒:不是还想嫁高门?
媒人拜访和过定礼是要上门的,若没个像样的住处,哪能抬得起自己的身价。
想想裴如珩,陈宝香神色纠结:“那我先过去看看?”
张知序很喜欢随手买宅子,故而九泉看宅子的眼光也很准,这院子虽然布局简单,占地却挺大,有前后两个大花园,建筑也雅致大气。
陈宝香一开始还抵触,越看就越喜欢。
“大仙,这地方好哇,临着下水渠,刚好能搭个猪棚。”
“这还有池子可以养鱼,到时候多养几条大鱼,吃不完还tຊ能拿去卖。”
“还有这块空地,土这么肥,种点菜肯定长得快!”
张知序听得眉心直跳:“用不用再给你放个金锄头?”
“好哇,但是锄头用金的也太奢靡了。”
张知序:“……”
张大公子以前觉得穷人和富人没什么差别,都顶着同一片天,踩着同一片地,即使吃穿用度不同,作为人的想法也应该大体一致。
可自从认识了陈宝香,他才发现钱对人的影响很大,会改变人看待事物的态度。
比如不差钱的人买宅子只看建筑工艺和纹饰、考虑景观风水和奴仆进出通道对主屋的影响,而咬着牙买宅子的想的都是怎么物尽其用,怎么再赚点回来。
很奇妙。
他根据经验提醒她:“这些景观光是养护每月就得二十两银子,你做那些统共也不值几两。”
“啥?还要养护?”
“不止景观要养护,还有奴仆,你这宅子起码要六个人,一个门房一个车夫两个后厨两个杂役,一个月的工钱也要开十五两。”
“你的车驾不用多贵重稀有,一千两就够了,但每月养马的草料得花五两。”
“再加上后厨的采买和屋里的用度——”
陈宝香面无人色,嘴唇都抖了:“大仙你别说了,我腿软。”
张知序不解:“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开销的,你怕什么。”
怕什么,当然是怕钱不够花。
她心里噼里啪啦地打了一圈算盘,哀嚎不已:“这地方我就算一时买得起,也长久地住不起啊。”
难怪好些平民百姓虽然赚了钱,却也还在偏僻坊市的民居里过活。
“大仙,我这样的小院开销都这么大,那荨园呢?”
“每月不定数,多的万两也有,少时也就几百两。”
也?就?
陈宝香扭头就往荨园走:“不买了不买了,蹭着人家的屋子住挺好的,柴米油盐不用我操心,侍女奴仆也不用我开工钱。”
“可那不是长久之计。”张知序道,“万一让裴如珩知道你住张家的院子,指不定还要误会。”
“哼,我这么偷偷住着,他去哪里知道?”陈宝香满不在意地摆手,“等要定亲的时候我再临时去租个院子,花小钱办大事,这才是上京生存之道。”
“大人混迹官场多年,哪能不明白圣人之意。”陈宝香佯装高深,摇头晃脑。
死在大火里的是圣人唯一的女儿,颇受他疼爱,圣人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她追封为寿安公主,眼下公主死因有疑,圣人又怎么会是单纯想让他抓出传谣的源头。
谢兰亭松开眉目,突然笑着对九泉道:“你看,你还担心她,她聪明着呢,三言两语就将我支开了去。我都拿她没辙,旁人就更别想来套话了。”
九泉也拱手笑。
陈宝香美滋滋地受了这夸奖,又道:“大人若是没有头绪,我倒是能提供些线索。”
“姑娘请讲。”
“哦?”谢兰亭问,“那你呢,你知不知道什么内情?”
陈宝香无辜摊手:“我这样娇娇弱弱的女子能知道什么内情,不过是听得两耳朵闲话,没有任何证据,做不得数。”
谢兰亭的目光停留在她的脸上,半晌也没挪动。
张知序先被看得不耐烦了:“我脸上有关键证据?”
“不是。”谢兰亭失笑,“我原先在想,凤卿那样眼高于顶的人到底为何会选中姑娘你,现在发现了,姑娘这脾气秉性跟他还真有几分相似。”
-他这是夸我还是损我?
-当然是夸,张知序脾气秉性都好着呢。
-哦。
陈宝香莫名地心情很好,抱着琴就对谢兰亭道:“来都来了,大人听我弹奏一曲?”
“好啊。”谢兰亭想着,既然能被张知序看上,那她的琴艺肯定差不了。
于是拂袍倾坐,认真聆听。
张知序想喊他快跑已经来不及了。
陈宝香塞上自己的耳朵,慷慨激昂地给他来了一曲广陵散,力道之大,声如山崩地裂,音似群魔乱舞,弹至兴处,琴弦断飞,瓦灰四落。
“好听吗?”她还有脸问人家。
谢兰亭颤颤巍巍地捂住心口,将涌到喉头的血咽了回去,张嘴一口红牙:“还行。”
“那再来一首凤求凰?”
“求不了了。”谢兰亭踉跄起身,“在下还要办案,实在着急,告辞,告辞。”
“哎——”
陈宝香看着他仓皇的背影,很是受伤地问九泉:“有这么难听吗?”
九泉犹豫了一下,转开话头:“先前姑娘说想在宣武门置办宅子,我已经托人去问过了,有一间合适的小院,地契要价七千两,房契要价九百两,加上其余杂项,一共约莫九千二百两。”
“多少?!”陈宝香震惊了。
九泉以为她问换算成钱是多少,还体贴地帮她算好:“两千两百余万铜。”
“不是。”她呼吸都不畅了,捂着心口难受地道,“你确定替我找的是一般的小院?”
“挺一般的,一共只八间房,正屋也不大。”九泉想了想,“旁边有一处更好的,三进三出,约莫三万三千两。”
天杀的有钱人,他们是怎么舍得把这够吃几辈子酒肉的钱花在一些破砖头上的?
陈宝香都快把手绢咬烂了,很想说谁爱买谁买,她宁愿带着这些银子进棺材。
张知序好笑地提醒:不是还想嫁高门?
媒人拜访和过定礼是要上门的,若没个像样的住处,哪能抬得起自己的身价。
想想裴如珩,陈宝香神色纠结:“那我先过去看看?”
张知序很喜欢随手买宅子,故而九泉看宅子的眼光也很准,这院子虽然布局简单,占地却挺大,有前后两个大花园,建筑也雅致大气。
陈宝香一开始还抵触,越看就越喜欢。
“大仙,这地方好哇,临着下水渠,刚好能搭个猪棚。”
“这还有池子可以养鱼,到时候多养几条大鱼,吃不完还tຊ能拿去卖。”
“还有这块空地,土这么肥,种点菜肯定长得快!”
张知序听得眉心直跳:“用不用再给你放个金锄头?”
“好哇,但是锄头用金的也太奢靡了。”
张知序:“……”
张大公子以前觉得穷人和富人没什么差别,都顶着同一片天,踩着同一片地,即使吃穿用度不同,作为人的想法也应该大体一致。
可自从认识了陈宝香,他才发现钱对人的影响很大,会改变人看待事物的态度。
比如不差钱的人买宅子只看建筑工艺和纹饰、考虑景观风水和奴仆进出通道对主屋的影响,而咬着牙买宅子的想的都是怎么物尽其用,怎么再赚点回来。
很奇妙。
他根据经验提醒她:“这些景观光是养护每月就得二十两银子,你做那些统共也不值几两。”
“啥?还要养护?”
“不止景观要养护,还有奴仆,你这宅子起码要六个人,一个门房一个车夫两个后厨两个杂役,一个月的工钱也要开十五两。”
“你的车驾不用多贵重稀有,一千两就够了,但每月养马的草料得花五两。”
“再加上后厨的采买和屋里的用度——”
陈宝香面无人色,嘴唇都抖了:“大仙你别说了,我腿软。”
张知序不解:“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开销的,你怕什么。”
怕什么,当然是怕钱不够花。
她心里噼里啪啦地打了一圈算盘,哀嚎不已:“这地方我就算一时买得起,也长久地住不起啊。”
难怪好些平民百姓虽然赚了钱,却也还在偏僻坊市的民居里过活。
“大仙,我这样的小院开销都这么大,那荨园呢?”
“每月不定数,多的万两也有,少时也就几百两。”
也?就?
陈宝香扭头就往荨园走:“不买了不买了,蹭着人家的屋子住挺好的,柴米油盐不用我操心,侍女奴仆也不用我开工钱。”
“可那不是长久之计。”张知序道,“万一让裴如珩知道你住张家的院子,指不定还要误会。”
“哼,我这么偷偷住着,他去哪里知道?”陈宝香满不在意地摆手,“等要定亲的时候我再临时去租个院子,花小钱办大事,这才是上京生存之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