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诗词 >正文

诗经:桑柔

2022-05-26 21:38:34 来源:挑藏网 点击:

诗经:桑柔

菀彼桑柔,其下侯旬,
捋采其刘,瘼此下民。
不殄心忧,仓兄填兮。
倬彼昊天,宁不我矜?

四牡骙骙,旟旐有翩。

image.png

乱生不夷,靡国不泯。
民靡有黎,具祸以烬。
于乎有哀,国步斯频。

国步灭资,天不我将。
靡所止疑,云徂何往?
君子实维,秉心无竞。
谁生厉阶,至今为梗?

忧心殷殷,念我土宇。
我生不辰,逢天僤怒。
自西徂东,靡所定处。
多我觏痻,孔棘我圉。

为谋为毖,乱况斯削。
告尔忧恤,诲尔序爵。
谁能执热,逝不以濯?
其何能淑,载胥及溺。

如彼溯风,亦孔之僾。
民有肃心,{艹幵}云不逮。
好是稼穑,力民代食。
稼穑维宝,代食维好?

天降丧乱,灭我立王。
降此蟊贼,稼穑卒痒。
哀恫中国,具赘卒荒。
靡有旅力,以念穹苍。

维此惠君,民人所瞻。
秉心宣犹,考慎其相。
维彼不顺,自独俾臧。
自有肺肠,俾民卒狂。

瞻彼中林,甡甡其鹿。
朋友已谮,不胥以谷。
人亦有言:进退维谷。

维此圣人,瞻言百里。
维彼愚人,覆狂以喜。
匪言不能,胡斯畏忌?

维此良人,弗求弗迪。
维彼忍心,是顾是复。
民之贪乱,宁为荼毒。

大风有隧,有空大谷。
维此良人,作为式谷。
维彼不顺,征以中垢。

大风有隧,贪人败类。
听言则对,诵言如醉。
匪用其良,复俾我悖。

嗟尔朋友,予岂不知而作。
如彼飞虫,时亦弋获。
既之阴女,反予来赫。

民之罔极,职凉善背。
为民不利,如云不克。
民之回遹,职竞用力。

民之未戾,职盗为寇。
凉曰不可,覆背善詈。
虽曰匪予,既作尔歌!

注释

1、菀:茂盛的样子。
2、侯:维。旬:树荫遍布。
3、刘:剥落稀疏,句意谓桑叶被采后,稀疏无叶。
4、瘼:病、害。
5、殄:断绝。
6、仓兄:同“怆怳”。填:久。
7、倬:光明。
8、宁:何。不我矜:“不矜我”的倒文。矜,怜。
9、骙骙:形容马强壮。
10、旟旐:画有鹰隼、龟蛇的旗。有翩:翩翩,翻飞的样子。
11、夷:平。
12、泯:乱。
13、黎:众。
14、具:通“俱”。
15、频:危急。
16、蔑:无。资:财。
17、将:扶助。“不我将”为“不将我”之倒文。
18、疑:同“凝”,止疑,停息。
19、云:发语词。徂:往。
20、维:借为“惟”,思。
21、秉心:存心。无竞:无争。
22、厉阶:祸端。
23、梗:灾害。
24、殷殷:心痛的样子。
25、土宇:土地、房屋。
26、僤:大。
27、觏:遇。痻:灾难。
28、棘:通“急”。圉:边疆。
29、毖:谨慎
30、斯:乃。削:减少
31、尔: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。
32、序:次序。爵:官爵。
33、执热:救热。
34、逝:发语词。濯:洗。
35、淑:善。
36、载:乃。胥:皆。
37、遡:逆。
38、僾:呼吸不畅的样子。
39、肃:肃敬。
40、荓:使。不逮:不及。
41、稼穑:这里指农业劳动。
42、力民:使人民出力劳动。代食: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。
43、灭我立王:意谓灭我所立之王,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。
44、蟊贼:蟊为食苗根的害虫,贼为吃苗节的害虫。指农作物的病虫害。
45、卒:完全。痒:病
46、恫:痛。
47、赘:通“缀”,连属。
48、旅力:膂力。旅,同“膂”。
49、念:感动。
50、惠君:惠,顺。顺理的君主,称惠君。
51、宣犹:宣,明;犹,通“猷”。
52、考慎:慎重考察。相:辅佐大臣。
53、臧:善。
54、甡甡:同“莘莘”,众多的样子。
55、谮:通“僭”,相欺而不相信任。
56、胥:相。谷:善。
57、维:是。谷:穷。进退维谷,谓进退皆穷。
58、覆:反而。
59、匪言不能:即“匪不能言”。
60、胡:何。斯:这样。
61、迪:进。
62、宁:乃。荼毒:荼指苦草,毒指毒虫毒蛇之类。指毒害。
63、有隧:隧隧,形容大风疾速吹动。一说训隧为道,谓风前进有其通道。
64、征:往。中垢:指宫廷秽闻。中,指宫内。
65、贪人:贪财枉法的小人,指荣夷公之流。《史记-周本纪》:“厉王即位三十年,好利,近荣夷公,芮良夫谏不听,卒以荣公为卿士。”
66、听言:顺从心意的话。
67、诵言:忠告的言语。
68、悖:违理。
69、予:芮良夫自称。
70、飞虫:指飞鸟。古人用“虫”泛指一切动物,鸟为羽虫,兽为毛虫,龟为甲虫,鱼为鳞虫,人为倮虫。故称虎为“大虫”。
71、既:已经。阴:通“谙”,熟悉。
72、赫:通“吓”。
73、罔极:无法则。
74、职:主张。凉:凉薄。背:背叛。
75、云:句中助词。克:胜。
76、回遹:邪僻。
77、用力:指用暴力。
78、戾:善。
79、凉:通“谅”。凉言,谅直之言。
80、虽曰匪予:曰,句中助词。匪,同“诽”,诽谤。
81、既:终。

译文

茂密柔嫩青青桑,下有浓荫好地方。
桑叶采尽枝干秃,百姓受害难遮凉。
愁思不绝心烦忧,失意凄凉久惆怅。
老天光明高在上,怎不怜悯我惊惶。

四马驾车好强壮,旌旗迎风乱飘扬。
社会动乱不太平,举国不宁人心慌。
百姓受难少壮丁,如受火灾尽遭殃。
长长声声心悲哀,国运艰难太动荡。

国运艰难无钱粮,老天不肯来扶将。
没有归宿无处住,哪儿定居可前往?
君子总是在思索,持心不争意志强。
如此祸根谁引出?至今为害把人伤。

心中忧愁真恻怆,思念故居和家乡。
生不逢时我真惨,遇上老天怒气旺。
从那西边到东边,无处安身最凄凉。
遭遇灾祸受苦多,外患紧急在边疆。

谨慎谋划觅良方,才能消除混乱状。
告诉你要体恤人,告诉你要用贤良。
谁在解救炎热时,不用冷水来冲凉?
小人治国没好事,大家受溺遭灭亡。

好像就在逆风闯,呼吸困难口难张。
百姓本有肃敬心,但却无处献力量。
重视农业生产事,百姓辛苦代耕养。
耕种收获国之宝,代耕之民最善良。

天降祸乱与死亡,要灭我们所立王。
降下害虫食根节,各种庄稼都遭殃。
哀痛我们国中人,连绵土地受灾荒。
没有人来献力量,哪能虔诚感上苍。

顺应人心好君王,百姓爱戴都瞻仰。
操心国政善谋画,考察慎选那辅相。
不顺人心坏君王,独让自己把福享。
坏蛋自有坏肺肠,让那国民都发狂。

看那丛林苍莽莽,鹿群嬉戏多欢畅。
同僚朋友却相谗,没有诚心不善良。
人们也有这些话,进退两难真悲凉。

惟这圣人眼明亮,目光远大百里望。
那种愚人真可笑,独自高兴太狂妄。
不是我们不能说,为何顾忌心惶惶?

惟有这人心善良,无所求取没欲望。
但是那人太忍心,变化反覆总无常。
百姓如今似好乱,实因恶政苦难当。

大风疾吹呼呼响,长长山谷真空旷。
想这好人多善良,所作所为都高尚。
想那坏人不顺理,行为污秽真肮脏。

大风疾吹呼呼响,贪利败类有一帮。
好听的话就回答,听到诤言装醉样。
贤良之士不肯用,反而视我为悖狂。

朋友你啊可嗟伤,岂不知你装模样。
好比那些高飞鸟,有时被射也落网。
我已熟悉你底细,反来威吓真愚妄。

没有准则民扰攘,因你背理善欺罔。
尽做不利人民事,好像还嫌不理想。
百姓要走邪僻路,因你施暴太横强。

百姓不安很恐慌,执政为盗掠夺忙。
诚恳劝告不听从,背后反骂我荒唐。
虽然遭受你诽谤,终究我要作歌唱。

赏析

《桑柔》为西周之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芮伯刺厉王也。”今按,毛说可信。《史记-周本纪》载厉王事云:“厉王即位三十年,好利,近荣夷公,芮良夫谏,厉王不听,卒用荣公为卿士用事。王行暴虐侈傲,三十四年王益严,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三年,乃相与畔袭厉王,王出奔彘。”王符《潜夫论-遏利篇》引鲁诗说云:“昔周厉王好专利,芮良夫谏而不入,退赋《桑柔》之诗以讽,言是大风也,必将有遂,是贪民也,必将败其类。王又不悟,故遂流王于彘。”芮良夫即芮伯。芮是国名,伯爵,姬姓,良夫其名也。据此,则此诗之作,在荣公为卿士后,去流彘之年,当不甚远。厉王奔彘在其三十七年,则《桑柔》诗,必不作于此年以后。此诗刺厉王,责执政之臣,执政为谁。即荣夷公也。芮伯与荣夷公为同时人,即诗中所指之同僚。全诗意旨明朗,实为西周时代史诗之一也。

全诗十六章,前八章章八句,刺厉王失政,好利而暴虐,以致民不聊生。故激起民怨。后八章章六句责同僚,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,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。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。

首章以桑为比,桑本茂密,荫蔽甚广,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。比喻百姓下民,受剥夺之深,不胜其苦,故诗人哀民困已深,呼天而诉曰:“倬彼昊天,宁不我矜。”意谓:高明在上的苍天啊,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!诗意严肃,为全诗之主旨。

次章至第四章,述祸乱之本,乃是缘于征役不息,民无安居之所。“四牡骙骙,旟旐有翩”,谓下民已苦于征役,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,而痛心疾首曰:“乱生不夷,靡国不泯。民靡有黎,具祸以烬。”意思是说: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,现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,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。国以民为本,民瘼深重,而国危矣。诗人对此情况,更大声疾呼云:“於乎有哀,国步斯频!”“国步”指国运,“频”,危蹙也。感叹国运危蹙,必无长久之理,必致蹈危亡之祸。三章感叹民穷财尽,而天不助我,人民无处可以安身,不知往何处为好,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。君子本无欲无求,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,但念及国家前途,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,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。四章感慨“我生不辰,逢天僤怒”。“我生不辰”,谓生不逢时,“僤怒”,谓震怒。诗人之言如此,可见内心殷忧之深。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,痛感人民想安居,而从西到东,没有能安居的处所。人民怀念故土故居,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。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,更担心外患侵凌,御侮极为迫切。天怒民怨,而国王不恤民瘼,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,因此诗人忧心如捣,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。仅此四章,已可见暴政害民,深重到何等程度。

五章至八章,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,再进忠言。五章首二句“为谋为毖,乱况斯削”,是说谋虑周到,做事慎重,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。继言“告尔忧恤,诲尔序爵”;是以老臣的口气,诫教国王:必须忧恤国事,慎于授官拜爵,选用贤能。解救国家之急难,有如解救炎热。解救炎热,要用凉水,好比解救国家危难,必须任用贤良。诗人用“谁能执热,逝不以濯”等语,谆谆告诫,陈述利害,可谓语重心长,譬喻也很确当。六章七章,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,表明百姓都很善良,他们勤于稼穑,以耕种养活“力民代食”的人“力民代食”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,取其收获养活自己、。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,爱护人民,是为政的首要大事。六章“如彼遡风,亦孔之僾”,是说国王为政,不得人心,人民就如向着逆风,感到窒息丧气。人民虽有进取之心,但征役过重,剥夺过多,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。七章叙天降灾害,祸乱频仍,执政者只知聚敛,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。由于为政昏乱,所以人民倍感痛苦。在诗中,诗人用人民的口气,警示国王,一则曰:人怨则天怒,天降丧乱,将灭我所立之王;再则曰:降此蟊贼之虫,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,天灾正是天之惩戒。下曰“哀恫中国,具赘卒荒”,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,连缀的土地,都受灾荒芜,而执政者昏乱,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,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。

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,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,用人有当有不当。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,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。不顺理的君王,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,把小人当作善良,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。

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,也是诗的主体,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,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,不恤民瘼,不能用贤,不知纳谏,以致民怨沸腾,而诗人有“谁生厉阶,至今为梗”之悲慨。

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,不以善道规范自己,缺乏远见,只知逢迎君王,加速了国家的危亡,更引起人民的怨恨。诗人感慨小人当权,也是厉王的过失,因而作成此诗,希望引起鉴戒。

第九章以“瞻彼中林,甡甡其鹿”两句起兴。鹿之为物,性喜群居,相亲相善。“甡甡”,意同“莘莘”,众多之貌,今同僚朋友,反而相谮,不能以善道相助,是不如中林之鹿。故诗人感慨“上无明君,下有恶俗”朱熹《诗集传》、而有“进退维谷”之叹。按:“进退维谷”,“谷”有两种解说,毛传:“谷,穷也。”今从之。《晏子春秋》中,叔向问晏子一节,引诗“进退维谷”,谓“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”,训谷为“谷”;谷,善也,与毛说不同,录以备考。

第十章、十一章,用对比手法,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,他们阿谀取容,自鸣得意,他们存有畏忌之心,能进言而不进言,反覆瞻顾,于是贤者避退,不肖者进,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。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,必能高瞻远瞩,明见百里,倘若执政者是愚人,他们目光短浅,倒行逆施,做了坏事,反而狂妄欣喜。这是祸乱之由。诗人又说:“维此良人,弗求弗迪。维彼忍心,是顾是复。”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,忍心之不肖者,则与之相反,多方钻营,唯名利是图;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,亲小人,远贤人,于是百姓难忍荼毒,祸乱生矣。

第十二章、十三章以“大风有隧”起兴,先言大风之行,必有其隧;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。大风行于空谷之中,君子所行的是善道,小人不顺于理,则行于污垢之中。次言大风之行,既有其隧;贪人之行,亦必败其类。征之事实,无有或爽。盖厉王此时,用贪人荣夷公为政,荣公好专利,厉王悦之。芮良夫谏不听,反遭忌恨。故诗中有“听言则对,诵言如醉,匪用其良,覆俾我悖”之语。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,就听得进,进行对答,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。不用善良的人,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,国家不能不危亡。

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,专利敛财,虐民为政,不思翻然悔改,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,所以诗人再作告诫。诗人说:“嗟尔朋友,予岂不知而作,如彼飞虫,时亦弋获。”意思是说:可叹你们这些同僚,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?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,好比那些飞鸟,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,国家动乱危亡,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。诗人如此警诫,可渭声情俱历。可惜此辈小人,无动于衷,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,以“既之阴女,反予来赫”作结,再次警告这些人说: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,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。

在第十五章中,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,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,实为执政者之咎,执政者贪利敛财,推行暴政,导致民怨沸腾,民无安居之所,痛苦无处诉说,在这种情况下,自然怨恨官府,走邪僻之路。此章诗云:“民之罔极,职凉善背。”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,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启发。“民之回遹,职竞用力”。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,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。不仅如此,诗中还指出,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,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、。谴责极为严正。诗人忧国之热忱,同情人民之深切,于此可见。宜乎《诗集传》解此章云:“言民之所以贪乱而不知止者,专由此人名为直谅而实善背,又为民所不利之事,如恐不胜而力为之也。又言民之所以邪僻者,亦由此辈专竞用力而然也,诗人、反覆言之所以深恶之也。”《集传》所称此人此辈,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,小人当权,加速国家之危亡,诚足引为鉴诫。

末章承前,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,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,对他们进行掠夺,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。上为盗寇之行,民心不能安定。诗人又以“凉曰不可,覆背善詈”两句,表示:我虽忠告你们,却又不被你们接受,反而在背后诅咒我。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:“虽曰匪予,既作尔歌。”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,以促成你们的省悟。

综观史实,评价此诗,很有典型意义。周厉王贪而好利,任用荣夷公等小人,不恤人民疾苦,拒绝忠谏,导致周室危亡,这一史实,后世多引为鉴诫。芮良夫就当时情况,作为诗篇,希冀厉王及其用事诸臣能有所省悟,可谓苦心孤诣,可惜厉王不察,终至激成民变,被流放于彘。所以这首诗对当时有重名篇赏析义,对后世更有深远的影响,民犹水也,国犹舟也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可见得民心的世代,必然昌盛;失却民心,必然灭亡,千古一辙,读《桑柔》之诗,足以引起深思。

从诗的语言来看,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,直陈己意,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。其中许多用语,至今还被引用,还具有活力。如“倬彼昊天,宁不我矜”,此呼天之词也。“乱生不夷,靡国不泯”,此忧时之词也。“谁生厉阶,至今为梗”,此愤世之词也。“谁能执热,逝不以濯”,此善譬之词也。“人亦有言,进退维谷”,此言处世之词也。古代语词,虽至西周,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,所以诗中多用文言文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,有些文言汉语,甚至解说纷纭,难有确意,但根据诗的主旨,仔细思考,还是可以顺理成章,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,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,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。

从表现手法来看,这首长诗,运用了比喻、借喻、暗喻、反诘、衬托、夸张、对比、反比、感叹等多种手法。章法完整,主题突出,主次分明,在古代诗歌中,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宏篇大作。